蔬菜专业户规模致富先进事迹

分类:事迹材料 作者:可可 阅读量:          下载此文档

  **镇**村十一组专业农民周玉根,今年42岁,全家4个人,务农劳力主要夫妻2人,承包耕地18亩,其中种植蔬菜的管棚11亩,露地菜4亩,林木3亩。自XX年“家家富”工程开始学种蔬菜,如今已成为菜农中的佼佼者。坚持市场为导向,灵活安排茬口品种,年内种植蔬菜10种,总产值已达98000元,除去成本,净利润78000元。

  1、瞄准市场,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今年种植的蔬菜一般亩收入都达到5000元,9月份时他看到市场花菜缺货,价位高,就种上了3.8亩早花菜,选择申花1号50天,结果亩收入4000元。

  2、科学种植,合理安排茬口。年内15亩蔬菜面积共安排五种茬口,一是草莓接大棚花豆,接长豇豆,属于高效茬口,总收入达到45000元。二是黄瓜套种长豇豆延秋生产,亩收入1万元。三是长豇豆、白菜、莴笋茬、冬瓜、白菜茬、毛豆、花菜茬,都效益较好,既充分利用了耕地,又做到了与市场对接,无后顾之忧。

  3、刻苦钻研技术,提高种菜花含量。今年他种植的蔬菜总收入比上市增长1倍,主要经验之一在于重视了蔬菜的品种优选,“台湾75”毛豆、“豆王1号”长豇豆、“青杂3号”白菜、“种都青”莴笋等等,引进的均为实践证明了的高产优质蔬菜品种,稳定高产,抗逆性好、商品性好、受消费者欢迎。

  下一步打算:在有合适的土地流转时,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已经三茄下种,准备冬栽大棚番茄3亩,茄子3亩、辣椒4亩。

  一个党员的高尚情怀

  ——记x县x镇x村优秀共产党员xxx的先进事迹

  现年46岁的xxx是x县x镇x村远近闻名的扶贫“专业户”,经他手帮助和扶持过的困难户和贫困户连他自己也无法计算清楚,初次接触木丹·吾守的人都不会把眼前这么一位身材高大,外表朴实憨厚的农村汉子同扶贫帮困20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联系起来,在我们的相互的闲谈中,他评价自己到“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非常渺小,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不认为我与其他共产党员有什么不同”,当我们提出要采访他时,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在我们通过多方施加“压力”后,他才勉强将我们带进了他的回忆当中。

  时间的指针停在了1985年,xxx高举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0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带领下,68名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200多名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5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20年前,当时xxx时任xxx镇x村一队队长,那时的x村可谓一贫如洗,土地荒芜,人们还依靠喝涝坝水为生,这一切对刚上任的xxx来说,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改变现状,是x心里的头等大事,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他对队里情况.详细了解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办畜牧养殖厂,x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90%的民族村,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在他的带领下,发动队上17名年轻人在荒废多年的500亩石头滩上白手起家,用了3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占地300亩,集牛、羊育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养殖基地,在这3年里,xxx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养殖基地建设上,无暇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养殖基地建成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迅速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牛、羊育肥的积极性,到如今全村80%的人都在搞育肥养殖。通过育肥养殖固定资产达20万元的就有5户之多。养殖户们每当谈起xxx就会竖起大拇指激动的说到:“如果没有xxx当初带领我们搞育肥,今天我们还是困难户”。

  在没有采访xxx之前,我们在村里了解到,现在村上的4眼机井,全是xxx带领群众们打的,在次,我们要求他给我们讲述打井的经过时,他叹了口气说到“这个回忆有点心酸”

  198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xxx抱着自己心爱的5岁女儿来到xxx家中,他哭着告诉xxx,他女儿因喝涝坝水拉肚子、发高烧,请求xxx借钱去看病,xxx二话没说拿出自己的50元钱,放到xx手中,xxx心里亲清楚,象这样因为喝涝坝水而生病的孩子,队伤每年都很多,望着xxx远去的背影,xxx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解决队上人吃水问题。第二天他便召集队上的干部开会研究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打井才是唯一途径,但苦于没有资金,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了xxx,xxx心里明白,当前问题只有先解决资金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身为一队之长,这个重担只有自己挑,就在开完会的第二天,他便带着队上的干部背着干馕和水,为节约开支他们一路能走便走,路远就搭便车到区,州,县上有关各部门请求协调解决打井资金,通过他连续半个月的奔波,终于解决了打井所需的资金,同年9月顺利打出了全村第一眼吃水井,村民们欢呼雀跃,庆贺从此告别喝涝坝水的日子。在后来的6年时间里,他带领队上群众一鼓作气,为队上又新添了3眼机井,解决了5000亩土地浇水的困难。123

  “xxx辞职了”这一消息的传出在xxx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问他“你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呢?”xxx却笑着说到:“我是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前我们干什么事只讲究老一套、老办法,现在已经是90年代了,凡事要讲究科学,我的水平有限,不能再胜任这个岗位,我把位置让出来,让年轻的,有头脑的人材去带领村民致富。”有人婉惜的说到:“你不干太可惜了。”他却说“我不干队长,我还可以干别的帮助大家伙嘛。”是啊,从92年开始,此后的13年间,经他手帮助、扶持过的贫困户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群中有汉族、x族、x族;有小学生、老人、妇女,这些人从此以后便成为xxx心中长期牵挂的情丝。

  从1993年开始,xxx一心搞起了牛羊育肥。在他说来,要扶贫帮困,自己首先要富起来,只有自己先富了,才有力量去帮助其他人。刚开始搞养殖可以说是很艰难的,当时他只有1万元流动资金,在于家人再三商量下,一咬牙他买了100只羊,起早摸黑,辛勤劳做,通过一年的辛苦,他有了一定的积蓄,准备攒足力来年大干一常但第二年他赔了,一下损失就达9万元,他回忆当时他正的有些气馁了,但老人们告诉他,年轻人在哪里摔到了,就要在那里趴起来。为此.他又从原始的收购毛皮慢慢做起,后来又转回到育肥养殖这一行中,通过12年的努力,如今发展到资产过百万的家境,这其中无不包含着他无数的心酸苦辣,至今回忆起那段艰难历史,他都会说,那是让他记忆一生的财富,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家产,这一切的创业艰辛从没有动摇过他扶贫帮困的决心。从93年开始,每年他坚持拿出自己年收入的10%来帮助和扶持那些因贫困买不起农资的农民;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校的学生;他从来没有向这些人索取过什么。XX年当xxx看到xxx镇x校的教学设施破旧不堪,老师苦于设施简陋没法正常教学时,他毅然拿出2千元钱,交到校长手中,告诉校长再穷不能穷学生,他们是我们的希望。XX年他又拿出5千元钱同样又捐给了xxx县x中,致此,他已经是第五年为x县维中捐款了。在~年的春天,他不仅拿出3千元钱给全镇20多名贫困户购买了清油和面粉,而且,他还为村上修筑了一条1.2公里的砂石路,向这样的扶贫帮困捐款他一年拿出多少连他自己都算不清楚,在别人眼里,他的这种行为是无法理解的,但他却对别人说:“我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是啊,自己富了不算富,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这个问题是多年来困绕xxx心头的一个难题,他看到仅依靠扶贫捐款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的,要从实质上去帮助,就要为贫困户找自我发展的出路。XX年xxx公司的成立给木丹一个启发,为什么不能开公司吸纳村上的贫困户来

  公司工作呢?他们不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丰衣足食,还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是一举两得吗。XX年他扩大了自己的养殖品种,由原来的牛羊育肥增加到了鸡和蛋类的供应养殖之列,仅XX年,他就吸纳了村上的17名贫困富余劳动力,.今年他还计划开办一家棉花加工企业,在解决周边棉农买棉远的困难,同时再多吸纳几十名贫困户来脱贫致富。多年来,xxx不光在物质上帮助贫困户脱贫,他还注重从科技方面进行脱贫致富,为贫困户购买书籍,今年他又拿出1千元钱为他们订阅报纸、杂志,有人为xxx算了一笔帐,他每年用于扶贫帮困的资金可达3万元之多。123

  ~年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记者让他谈谈这些年来的感受时,他摆摆手说到:“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

  在xxx家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他与xxx党委书记xxx同志亲切握手的照片,当他给我们介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欣慰的憨笑。他指着照片对我们说,“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就会想起xxx书记鼓励的话语。每当我看到养殖厂大门上党员养殖示范基地的牌子时,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这两样东西是我的动力源。”

  一名普通党员有如此高尚的情怀,是我们此行前没有想到的,他的这种情怀用语言是无法表述的。xxx之所以受到村民的爱戴是因为他把一腔热血献给了xxx镇各族人民,他以自己的实践,信守他的誓言,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普通党员“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典范。

123

  今年52岁的党员邓丽珍,是灵山县丰塘镇平岭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与时俱进、甘于奉献的农村党员。多年来,她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热心为民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为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处处展现了当代农村党员的先锋风采,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不甘平凡 争当致富能手

  走入平岭村,翠绿的茶园生机勃勃,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环村水泥路四通八达。这里,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楼房,100%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100%的自然村铺设了水泥路……然而,有谁会想到,以前的平岭村是一个靠传统种植水稻、低产木薯为主的小山村,村民生活普遍贫困,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吃饱穿暖是最大的满足。1994年,邓丽珍担任平岭村的妇女主任,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她认真做了一番市场调查,认为养鸡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就毅然干起了养鸡的行业。她租下了村委会对面的那两排废弃的仓库,第一批鸡进了1000多羽。为了过好给鸡防病治病这一关,她经常跑县畜牧局、镇畜牧站和请教附近养鸡专业户,还买来书籍自己钻研,终于弄懂了鸡的生理机能、病理常识,熟悉了鸡的习性。3个月后,她的第一批肉鸡出栏,净赚了五六千元。初获成功,邓丽珍喜不自胜。从第二批开始,她的胆子大了,一批养个几千羽,一年出栏几茬,年底一算,收入也有几万元。XX年初,她在县委党校举办的农村养殖技术培训班上了解到,养鳖比养鸡收益高,有市场,还觉得多了一门技术后,自己和村民可以多一种养殖业选择,抗市场风险能力会强得多。这样,她就把鸡场交给丈夫,于XX年4月投资3万多元建了2亩多的养殖池,试养3000多只黄沙鳖和本地塘角鱼,创出了一套鳖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她养的黄沙鳖每只已有两斤多重了,每只市价200多元。此外,她还从外地引进3亩多的优质沙糖蜜桔种植,获得了好的收成,为群众拓宽了种养致富的好路子,她本人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甘于奉献 带领群众致富

  邓丽珍创业成功后,不是像有的专业户那样保守技术,而是尽力动员乡亲们也来一道依靠科学种养致富,她给他们“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家致富,邓丽珍腾出一间7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购回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电教设备,自费设立了“农家课堂”,开办“农民夜校科技班”。平时,“农家课堂”通过放映科教片,现场指导,“零距离”地为农民传授知识。农闲时,她便组织村中党员特别是村中留守的妇女到家里,自己当起老师,尽己所知、尽己所能,传授种养技术,宣传先进思想,使他们彻底摒弃脑中的小农意识,大胆发展家庭经济。平岭村有一户农民叫黄志暖,家境贫困,有意发展肉鸡养殖业却苦于无技术、缺资金。邓丽珍得知后,主动上门为他鼓劲:“只要你有决心,肯下苦功夫,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我帮你解决!”黄志暖在她的鼓励下到山里盖了养鸡场,一茬肉鸡也养几千只。现在,他不仅靠养鸡过上了好日子,还热心帮助其他农户发展养鸡业。他说,从邓丽珍身上我不仅学会了养鸡技术,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得到过邓丽珍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乡里乡亲说起她来就称赞,个个对她充满敬意。XX年,邓丽珍牵头创建了平岭村邓丽珍麻鸡养殖致富联合体,把零散的养鸡农户联合起来,实行统一购销,统一技术指导、独立经济核算,优化了资金、技术、劳动力和资源配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今,平岭村成为了养鸡专业村,80%的妇女参与到了养鸡的行列中,仅依靠养鸡这一项,人均收入就增加近1000元。2011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920元,比1994年翻了两番。 12

  心系群众 当好群众“贴心人”

  邓丽珍富裕了,出名了,获得了很多荣誉。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自治区、钦州市党代会的代表、县里的人大代表,还是全国表彰的“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XX年荣获钦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XX年荣获“全国农村科技兴村带领人”称号;2011年又荣获“自治区渔娘庭院养殖带领人”称号……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群众的“贴心人”。除了做好村委会主任的本职工作外,她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如,村里的硬底路,别人的捐款是每人50元,她一家4口的捐款却有3500元;村里有个学生黄燕的父亲病故,母亲精神失常,她每年支付黄燕的学习费用,一直负担到初中毕业。她觉得很多事情她不做,就好像没有尽到责任。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积极力所能及地为农民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岭村,谁家有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邓丽珍,而邓丽珍对找上门寻求帮助的,都热情接待,都尽力支持,她丈夫说,每年她赊出的(借出的)钱或物都在3000元以上。村里的夫妻闹口角、婆媳闹矛盾、邻里间磨擦等,都是比较难处理的事,但作为村委会主任,邓丽珍善于静心听解,分析问题,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矛盾往往都会在她的和风细雨中化解平息,深得群众的赞许。

12

  刘银丹,一个普通党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每天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从XX年开始发展生猪养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缺乏,养猪规模较小,养殖利润单薄。通过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派送他外出到杨凌、扶风、凤州红光畜牧业公司参观学习,通过镇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服务,其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观念不断更新,XX年底,刘银丹发展能繁母猪7头,年出栏肉猪116头,年获利9万余元。

  XX年,凤县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对百平方米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每平方补助50元。在政府的倡导和鼓励下,他积极响应政府政策,依靠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摸索总结养猪的经验,在 XX年初,刘银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猪场规模,在草凉驿村村3组征地6亩,投资入25万元资金。 在3个月时间内建成了仔猪繁育场和育肥猪养殖圈舍620平方米。如今存栏达到650头,刘银丹的名字响了,他成了草凉驿村乃至全镇远近闻名的养猪能人。

  在刘银丹建设百平方米标准生猪圈舍过程中,通过镇政府协调向扶贫办贴息贷款10万元,同时镇政府给予3万元扶助资金。刘银丹夫妻俩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摸索养猪的经验,依靠科学技术知识和夫妻俩的苦干,养殖场的规模不断壮大,种猪、小猪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种猪4头,能繁母猪36头,年存栏645头,年出栏605头,其中育肥猪55头,仔猪550年经济收可达9万多元。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积累,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刘银丹一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刘银丹发展养猪致富不忘乡亲,他帮扶和带动本村村民发展养猪产业,并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群众愿意养猪的,他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一是在价格上让利5%,对贫困户实行先赊账养猪,待生猪出栏或母猪产仔后有效益时付款;二是在饲养技术上实行免费指导,经常看到他在村上别家猪舍里忙碌;三是群众购买的仔猪,待育肥后积极联系销路,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镇村干部对刘银丹的想法给予了积极支持,立即召开了全镇养猪扶贫、致富动员大会,动员全镇贫困农户及其他愿意养猪的农户到刘银丹的生猪规模养殖场现场参观、学习,从而调动了全镇农户养猪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近一年里来,在刘银丹的帮扶下,本村王存宝、黄麦林、倾天公、孟晓红等村民在刘银丹猪场赊购仔猪回家饲养,并建成了百平方米养猪圈舍,原来这些村民家庭十分困难,年收入不足3800元。在刘银丹猪场赊购仔猪回家饲养,近一年的时间里,年收入达到9000余元,纯收入均达到4800元,这几户村民从而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在刘银丹带动下,草凉驿村更多贫困农户依靠养猪脱了贫,一部分群众依靠养猪致了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银丹的汗水结出累累硕果, 赢得了党员群众的认可,但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勤劳致富是根本,维护团结是责任,搞好帮带是义务。他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抓好生产,带着一颗热心为大家排忧解难,做一名可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共产党员,就这样刘银丹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凭着一股韧劲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宽。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刘银丹不仅是当地优秀党员带头致富人,更是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

  王叁,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省**市**区**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他坚持艰苦奋斗,创业为民,克服重重困难,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兴办基础教育,改善群众生活,带领全村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XX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人民币,人均年收入7008元,连续六年增长率达到50%。巨变中的**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村地处黄河滩区,过去被称为**的“北大荒”。如今,这里拥有占地300余亩的两层花园别墅式住宅368栋,全村1053口人全部入住绿树成荫、道路宽阔的新村,人均住房面积达80余平方米。村中央宽敞的水泥广场,全套的健身器械,掩映于绿树和别墅间。在村北,繁忙的色拉油厂、饲料厂生产线正欢快运行,村控股企业--**北方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绿色生态园有限公司,现已成为省、市政府审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年多的时间,**村由一个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贫穷村,发展成为财富过亿的富裕村、文明村。

  舍弃安逸生活,立志回乡创业

  十年前的**,由于地处黄河故道,荒滩多、良田少,农业种植模式单一,亩产不足三百斤,人均年收入不足四百元。群众住的是茅草屋和破瓦房,村集体经济空白,且外欠债务20多万元,连电费都交不上。1993年以前,村“两委”班子五年时间换了六任,人心成了一盘散沙,赌博及治安事件时有发生。

  那时,正值中国的广大乡村在农村改革开放进程中渐渐富裕的时刻。停滞不前的**,让人痛心疾首。看着千名父老乡亲愁苦的面容,面对生他养他却毫无生机的故土,已走出家乡、在**一国营企业上班的**,于1993年春毅然返乡,担当起了**领头人的重任,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带领全村百姓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至今,安居在**别墅式新村的村民们,往往不愿谈论过去。**却时常提醒村干部和群众:莫要忘记过去作为“北大荒”的苦难史。那段苦难的经历,恰恰正是村“两委”班子立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动力之源。

  决战千亩荒滩,誓让百姓致富

  “只有当不好的村干部,没有带不好的老百姓。”这句话被**奉为名言。他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需要的是既能做好基层党政工作,又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好干部、能干部。

  在**的血液中,融汇着硬汉子的铮铮豪情;在**的心灵中,蕴含着对百姓乡亲的细腻情怀。两者互相交融,形成了他大胆心细的性格特征。他从团结干部和安定民心入手,强化干部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凡事均进行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都由百姓说了算,利用集体智慧和力量赢得民心、发展经济。**根据**村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

  毗邻**市区的**,土地荒滩多,**把具体发展模式归结为三句话:村南果套粮,村北挖鱼塘,村东建暖房。

  1993年冬,开挖鱼塘的战斗在资金缺乏和少数干部群众思想障碍的两难境地中展开了。**理解祖辈沉寂于沙土地的农民的观望态度,他决定用事实来验证这一切。没有资金,他带头捐助;没有设备,他向亲友求借。结肠炎复发,吃点药仍坚守在工地上。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解囊并投身于千亩荒滩的战斗中。123

  在**北郊,**人率先开挖出987亩的大型系列水产养殖基地。那年冬天,当**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第一次载着自己喂养的水产品去交货时,全村人扶老携幼,放着鞭炮,夹道为壮士送行!这一年,**村养鱼收入达126万元,1995年,产值迅速膨胀至600万元。随后,近百座日光温室也相继建成。世世代代在黄河滩区挣扎的**人,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久违的笑容,开始跳动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村集体有了积蓄后,**还清了所欠大量电费,架设了8000米高低压线路,强化村内道路建设,使村里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初步治理。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脱胎换骨

  在**村民心灵深处,有这样一个向往:啥时也像城里人一样,天天能按时上下班、月月发工资?

  **理解乡亲的渴望。急剧扩容的**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市民的“菜篮子”副食品供应商机无限。水产养殖成功后,**发现了菜、鱼、肉等副食品生产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逐步发展以养鱼业为大树,带动饲料生产、鲜鱼运销同步发展、互为依托的产业链经济模式。他这一思路,村民全票通过。1996年,**村筹资148万元,建成了北方饲料公司,当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1997年,又成立鲜鱼运销车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渔业经济增长链。

  **很注意市场变化,关注顺应时势,遵循市场规律,探索出富有**特色的“分阶段、链条式”产业发展战略。为降低生产饲料所需原料--豆粕的调运成本,XX年9月,**又投资1900万元,建成了年产值2.3亿元的植物油厂。XX年,与西北农大联合投资,建成泰瑞科饲料研究试验基地,现已投入使用。

  为活跃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的带领下,**村又立足本村优势,于XX年引资1000余万元建起**起重设备厂,XX年投资500余万元建起黄河热风炉厂,XX年引进一家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手机显示屏……村办企业的迅速崛起,不仅圆了本村百姓的工人梦,同时安排近百名下岗工人重新上岗,还让**走上了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致富路子。

  每一次创业成功之后,**总是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他组织村干部展开讨论:为什么众多乡镇企业的寿命只有五到十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深造后,**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的竞争规律,正被“快鱼吃慢鱼” 的竞争规律所取代。随后,**对村办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改制:将村委会全资全权管理的集体企业改由村委控股、全村村民自愿入股的股份制公司,聘请高级管理专家来企业任职,加强政策分析和发展策划。

  至XX年底,**村工农业总产值已突破1.5亿元,人均年收入7008元,是十年前的16倍。

  物质精神同步,全村和谐富足

  物质富不算富,要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精神需求必不可少。在**的带领下,**村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占地总面积达288亩、功能齐全的别墅式住宅群,全村人户均一栋带庭院的两层欧式小洋房。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人投资560万元,在新村一侧建成一座占地52亩、建筑面积6000平米的现代化中学,彻底解决了周边十多个村庄1600多名孩子的就近上学问题。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民间自发组织的曲艺团、秧歌队外,**村还成立了以民间艺人周海泉为团长的40人小剧团,每月都进行演出,义务宣传党的政策,倡导农村新风。123

  为党为民奋斗,坦途美景远大

  在**村民的脑海中,存有太多关于好支书**的记忆:在建鱼塘、改善产业结构时期,他是捐款最多、挑泥最多的突击队员;在办工厂、发展集体企业阶段,他是转变观念、勇涉商海的探险者;在改变村貌、创建世纪新村的决定性时刻,他是舍弃自身利益、一心奉公的人民公仆;在**电视台“爱心救助万里行”和**市“迎新春、送温暖”活动中,他是志愿捐款救助失学儿童的爱心使者;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抗“非典”的关键时刻,他是号召**全体村民向社会捐款的公益事业先行者……

  从1993年以来,**村被省、市、区评为先进文明治安村、计生工作先进村、拥军模范村。XX年,**村党支部被评为**省先进“五好”党支部,**村被国家精神文明办评为国家级文明村。XX年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十多年艰苦创业,**硕果累累,各种荣誉称号纷至沓来:“百名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省十大杰出青年”、“**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市双强党支部书记标兵”、“**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五一劳动奖章”等。XX年,**当选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XX年,他又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本分朴实的村民贺瑞芹说:“俺村群众都信任二军,跟他干,有奔头。”

123

  昔日抛荒滩 今日鳜鱼肥

  在**市**区**镇**村,提起养殖能手**,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肤色黝黑,其貌不扬的乡下汉子,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镇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利用村级抛荒水面,在水产养殖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他所创办经营的**通江特种鱼类繁育养殖场,已经发展壮大为拥有70多亩繁殖池、800多亩养殖水面,年产值500多万元的规模养殖基地,成为该镇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百千万”科技致富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2011年,被上级评为“双培双带”示范基地,2011年,受市级通报表彰,其本人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80年代初,刚刚高中毕业的**就开始从事鱼虾养殖,一年也只能有数千元的收入。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养殖上却并没有多大进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百千万”科技致富工程实施后,**镇党委认为,**村有着丰厚的水面资源,加之环绕村境内的漳河水域,为该村农民发展水面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镇村党组织将有着养殖经验的**确定为“双培双带”示范户,并多次与其沟通,希望他能在养殖上做强做大,更好地帮助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开始,他总是顾虑重重,积极性不高,认为原本的养殖规模虽不大,但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比较把稳,怕规模扩大后有风险。镇村多次上门做其工作,宣传有关政策,分析有利条件,并带他到外地参观、考察,说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他眼界大开。XX年初,**改变了常规的鱼虾养殖模式,办起了价格高、行情好的鳜鱼养殖场。

  为确保鳜鱼规模化养殖顺利实施,镇组织、农委等部门组织力量,并邀请区农委有关专家对**村境内水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选定水质优良、紧靠漳河的一处约100多亩的池塘作为鳜鱼苗种繁育场。之后,又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证。经论证,当地自然条件适宜,新建苗种繁育场在**镇**村漳河边,亲鱼来源于漳河野生稀有的斑鳜鱼种,引进漳河水繁育,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草等饵料生物品种繁多,溶氧适宜,ph值偏碱性,自然条件极适合发展鳜鱼养殖。而且,从市场看,由于近年来,**地方优良品种斑鳜、花鳜捕捞严重,物种接近灭绝,目前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加之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且有补虚劳、益脾胃之功效,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名贵水产品,历来为人们所喜食。特别是斑鳜,更是鳜鱼中的精品,市场价格是翘嘴鳜的3-5倍,是出口创汇的好品种,国际市场需求量极大。于是,**一门心思地把养殖重点放在鳜鱼繁育、养殖上,实现了繁养一条龙。XX年当年投产见效,繁殖鳜鱼鱼苗100万尾,实现创收20多万元。

  在镇村党组织及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项目总投资20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0万元,流动资金90万元,商品鱼基地调节资金30多万元)的**通江特种鳜鱼养殖基地于XX年底建成。为确保基地能实现预期目标,镇党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镇组织、农委等有关部门自一开始就对基地的建设、管理、经营、营销进行多方位全程跟踪服务。在技术支持上,由镇组织、农委牵头,邀请区农委专家,并委托区农委邀请安师大生命科学院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帮助**设计铺设了一条1200多米长的管道,将漳河优质河水引入养殖场。为培育好幼苗,专家们还建议**一次性购回16只大水缸,改造成鱼苗卵化缸,同时帮助新建产卵池6个,改造鱼塘14个,并对花鳜、斑鳜人工繁殖进行反复试验。在专家的帮助下,基地当年就成功繁殖出花鳜苗10多尾、斑鳜苗1.5万多尾,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经有关专家鉴定,基地的鳜鱼鱼苗繁育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信息支持上,镇农委信息中介所利用**农网不定期下载供求、技术等多方面信息;镇组织办要求**村党总支长期为基地开放党员电教室,利用“先锋在线”站点、“先锋在线”ip网络电视及时为基地上传下载供求信息和有关技术讲座,同时,还利用镇、村党务公开栏对基地的先进事迹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通过典型引路,扩大了全镇“双培双带”的覆盖面,吸引了一大批周边农户加盟鳜鱼养殖,有力的推进和深化了全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开展。 12

  **通江鳜鱼养殖基地成立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XX年4月20日开始对斑、花鳜进行人工繁殖试验,一次性在奎湖购置大缸16只反复试验,取得一套完整的数据资料;XX年正式投资建成鱼种场100亩,繁育池5亩,新建孵化环道8组,繁殖斑、花鳜鱼苗200万尾,年产值200多万元;2011年进一步开拓市场,增选10组斑鳜亲鱼,繁殖鱼苗300万尾,年获纯利润60多万元;基地合作社现有会员30人,带动周边200多农户从事鳜鱼养殖,养殖水面达1.6万多亩,户均年收益3万多元,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今年4月,区、镇农委组织全区养殖户100多人到基地现场观摩,受到了高度评价,当场就有多个养殖户与基地签订了鱼苗供应协议。

  谈到创业的艰辛,**每每总是由衷地对人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实施,没有**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关心指导,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饮水思源,富而思进,**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将带领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以此回报党组织的关怀和群众的信赖!

12

来源: https://www.512406.cn/articles/ofuy.html

标签: 专业户 先进事迹 致富 蔬菜 规模

专题:

推荐文章: 蔬菜专业户规模致富先进事迹 一个党员的高尚情怀--扶贫“专业户”先进事迹 致富引领个人先进事迹 党员带头致富先进事迹 村委主任坚持发展创业致富先进事迹 乡镇养殖能手科技致富个人先进事迹

上一篇:    十佳辅导员先进事迹

下一篇:    同志赴川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