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分类:考察报告 作者:薇薇 阅读量:          下载此文档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南京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年度财经风云榜”、“年度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 十大经济新闻”、 “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12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编辑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2、由于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编辑难度;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这位主编建议:做文摘类报纸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一定要做,应将眼光放远,尽量多用外聘人员,必须增加自采稿件。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XX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128页,铜版纸印刷,定价15元(印刷成本为8元左右)。除征订(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编辑部共有27人,设编辑部、研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1.8——8.8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10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380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    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我们所办的周刊应以“实用第一,可读第二”为宗旨,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让服务产生价值。 

  目前,石家

12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XX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年度财经风云榜”、“年度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编辑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2、由于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编辑难度;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这位主编建议:做文摘类报纸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一定要做,应将眼光放远,尽量多用外聘人员,必须增加自采稿件。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xx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128页,铜版纸印刷,定价15元(印刷成本为8元左右)。除征订(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编辑部共有27人,设编辑部、研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1.8——8.8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10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380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我们所办的周刊应以“实用第一,可读第二”为宗旨,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让服务产生价值。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XX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年度财经风云榜”、“年度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编辑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2、由于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编辑难度;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xx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128页,铜版纸印刷,定价15元(印刷成本为8元左右)。除征订(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编辑部共有27人,设编辑部、研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1.8——8.8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10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380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外出考察报告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著(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著作)。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2. 建筑特色 

  主体建筑群对称排列,红墙绿瓦,中轴线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两侧为庆龄堂、寿屏堂、鹤龄堂等,均以中山先生好友命名。近年竣工的科学馆、体育馆、游泳池、艺术楼与旧建筑遥相呼应,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3.办学特色  12

  建校60多年来,该校秉承中山先生“为国育人”的遗教,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中山精神+现代素质”为办学特色,九十年代以来,高考升学率都在90%以上,被省教育厅誉为“低进高出,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多次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模范学校。 

  4. 借鉴之处 

  (1) 建筑古香古色与现代气息的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建设。 

  五、重庆一中 

  1、概况:1931年建校,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职工400人,学生4000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经历。 

  2、建筑特色:沿校园中轴线是空旷的广场和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办公楼在两侧而立,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觉。 

  3、办学特色:(1)教学成绩好,每年升入重点院校的学生比例很大。(2)国际交流和联合上取得喜人的成绩,该校与美、英、法、韩、新加坡等国的一些知名中学都有友好往来。(3)“科技四小”活动成果显著。 

  4、信息技术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连通100兆宽带。 

  5、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  广场设计与建设,坡地的绿化,建筑的排列。 

  (2)办学方面:  对外交流 

  六、重庆三中(重庆南开中学) 

  1、概况:重庆南开中学创办于1936年,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000人。该校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省部级领导和将军20多人,XX年升入清华大学学生49人,XX年升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40人,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2、建筑特色:中心地带开阔,两翼为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和科学馆,给人以空旷感觉。建校时间长,正在改造原有建筑。 

  3、办学特色: 

  (1) 办学质量高。 

  (2) 教研教改工作卓见成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 

  5. 借鉴之处: 

  (1) 建筑规划要给人以醒目流畅之感。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体现学校特色。(校史展览馆将该校风雨60年的奋斗历程缩浓该室) 

  七、江阳华士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1. 概况       

  华士高中是江阳市华士镇属高中,该校占地100余亩,投资1亿多元,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属社会力量办学,该校从幼儿园一直至高中,占地面积100余亩。 

  2. 建筑特色      

  这两所学校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有相似之处。突出南方建筑特色,曲线型建筑多。呈井字形状,四廊相连,外观美,特别是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其幼儿、小学、中学的建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功能。 

  3.借鉴之处     

  (1)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教学功能特征。 

  (2)规划中应考虑学生休闲之地(小公园) 

  八、南京师大(附中) 

  南京师大是南京大学城中建设最漂亮的一所学校,气势宏大,设计不俗,特点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建筑,令人叹服。其体育馆、图书馆和广场的设计都值得我的借鉴。另外,该校将生活、学习、运动化为几个整体区域,给教学和学生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几个区域与共用设施,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建筑之间都有校内公交车接送师生。 

  师大

12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著(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著作)。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2. 建筑特色

  主体建筑群对称排列,红墙绿瓦,中轴线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两侧为庆龄堂、寿屏堂、鹤龄堂等,均以中山先生好友命名。近年竣工的科学馆、体育馆、游泳池、艺术楼与旧建筑遥相呼应,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3.办学特色

  建校60多年来,该校秉承中山先生“为国育人”的遗教,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中山精神+现代素质”为办学特色,九十年代以来,高考升学率都在90%以上,被省教育厅誉为“低进高出,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多次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模范学校。

  4. 借鉴之处

  (1) 建筑古香古色与现代气息的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建设。

  五、重庆一中

  1、概况:1931年建校,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职工400人,学生4000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经历。12

  2、建筑特色:沿校园中轴线是空旷的广场和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办公楼在两侧而立,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觉。

  3、办学特色:(1)教学成绩好,每年升入重点院校的学生比例很大。(2)国际交流和联合上取得喜人的成绩,该校与美、英、法、韩、新加坡等国的一些知名中学都有友好往来。(3)“科技四小”活动成果显著。

  4、信息技术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连通100兆宽带。

  5、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  广场设计与建设,坡地的绿化,建筑的排列。

  (2)办学方面:  对外交流

  六、重庆三中(重庆南开中学)

  1、概况:重庆南开中学创办于1936年,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000人。该校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省部级领导和将军20多人,xx年升入清华大学学生49人,xx年升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40人,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2、建筑特色:中心地带开阔,两翼为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和科学馆,给人以空旷感觉。建校时间长,正在改造原有建筑。

  3、办学特色:

  (1) 办学质量高。

  (2) 教研教改工作卓见成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

  5. 借鉴之处:

  (1) 建筑规划要给人以醒目流畅之感。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体现学校特色。(校史展览馆将该校风雨60年的奋斗历程缩浓该室)

  七、江阳华士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1. 概况

  华士高中是江阳市华士镇属高中,该校占地100余亩,投资1亿多元,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属社会力量办学,该校从幼儿园一直至高中,占地面积100余亩。

  2. 建筑特色

  这两所学校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有相似之处。突出南方建筑特色,曲线型建筑多。呈井字形状,四廊相连,外观美,特别是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其幼儿、小学、中学的建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功能。

  3.借鉴之处

  (1)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教学功能特征。

  (2)规划中应考虑学生休闲之地(小公园)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八、南京师大(附中)

  南京师大是南京大学城中建设最漂亮的一所学校,气势宏大,设计不俗,特点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建筑,令人叹服。其体育馆、图书馆和广场的设计都值得我的借鉴。另外,该校将生活、学习、运动化为几个整体区域,给教学和学生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几个区域与共用设施,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建筑之间都有校内公交车接送师生。

12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李宏生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第一考察学习小组本次共考察参观了3所院校,其中高职院1所、高职校2所,考察的内容主要有高职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系部管理模式、内部分配制度等,较之这三所院校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等,我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差距外,而与徐州经贸高职校、徐州财经高职校差别不大。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系部二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个系部,各行政处室主要做好服务、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职责明确、责权分明,整个学校严格按照制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行。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进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可以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

  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能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入新校区后,在校学生人数、班级数急剧增加,有可能会出现一位老师担任1个及以上班级班主任的情况,而对班主任的考核必须强化,奖惩力度要加大。此外,还可借鉴其他高职校的模式,即从校外聘用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每人负责2~3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来源: https://www.512406.cn/articles/4kqy.html

标签: 设想 外出 改版 考察 报告

专题:

推荐文章: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范文 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范本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上一篇:    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下一篇:    招商考察报告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