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分类:经验交流材料 作者:珍珠 阅读量:          下载此文档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区“二次创业”进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构筑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局面。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创新理念,树立适应区创新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一是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最大程度满足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着眼于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适应加快“二次创业”进程需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五是树立优先投入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六是树立人才政策创新的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金整合为基础,全面推进区人才队伍建设,使区人才环境具有聚才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二、配套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围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3

  一是大力实施“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有30余家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有12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为进一步发挥好“151”计划的聚才聚智功能,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入区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绿色通道”,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办理时限,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

  二是充分发挥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载体功能。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佳舞台。在全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完善配套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化推进到融资上市的整套专业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从入驻、工商、税务到租房、装修的一条龙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相互流动。以“柔性引才”方式,鼓励区内 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本地兼职、研发或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采取课题攻关合作、委托开发、短期聘用等方式,全方位吸引高层次人才。

  四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破除束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发展的禁锢,简化人才引进工作程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采用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事业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等多种方式,拓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通道。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信息网络,尽快落实好留学归国人员项目资助、创业创新、子女入学等各项扶持政策,使区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新的热土。

  五是突出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区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一次深入调研,全面摸清高层次人才底数,结合调研结果制定和实施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六大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鼓励籍专家、学者通过兼职、项目推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区建设,积极吸引籍高层次人才到区创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努力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海外招聘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国际眼光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三)增强“内生性”,着力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彻底改变“重引进、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疏通自我人才培养渠道,以“四化”加强“内生性”人才培养。

  一是干部培训制度化。围绕区产业发展导向,以提高广大机关干部服务“六五三五”工程建设能力为重点,继续探索适应区干部队伍实际的培训形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大规模干部培训,以增强务党务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教育,储备一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项目化。试行“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的育才机制,将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放到重大项目、科技攻关、社会科研项目中,借“机”生“才”,以业育才。123

  三是人才待遇优势化。对“内生性”人才与引进型人才在岗位、资金、住房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防止“培养成,流出去”。培养、使用好“百名硕士进机关”工程的首批25名研究生,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为他们适应环境、施展才能创造条件,形成吸引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到区创业的品牌效应。

  四是人才储备梯队化。建议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中公开选拔、招聘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和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人才资源库”,定期向人才工作一线部门和单位以及急需人才的企业推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金融、财会、审计、司法等综合管理类优秀年轻人才到高校深造,构建“选拔-储备-锻炼-输送”的人才梯次结构。

  (四)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建议制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配套政策的相互衔接,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支持合力。把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产业化项目,重点向创业创新人才倾斜。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加强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培育。

  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于特色园区建设的需求,建设具有全面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科技信息、文献信息、人才信息、科技管理和人才服务等内容的在线信息化服务超大型平台,以解决大学少、图书馆小、实验室、测试平台差的环境,缩短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距离,实现与外界的适时沟通,满足企业、人才科技创新的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创新基地。注重创业创新人才辅导,做好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加强创业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为培育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用好区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奖励对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来创业的优秀科技人才、引才引智的重大项目和企业,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是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着力提升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区优秀青年专家”、“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创业创新中取得重大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

123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12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园林事业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园林绿化工作是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需要大量人才。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即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摆在我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此,我单位采取多种举措,营造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

  一、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我单位目前有在职职工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8人,初级以上技术工人34人,其中2名工人技师。在职工队伍构成上看,专业技术人员达到总数的3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6人,35岁以下的青年12人,形成了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多专业互补,专业技术层次较高,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的充满活力,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特色。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形成比综合素质,让群众公认,看工作实绩的用人导向。在苗圃主任和技术科长等一些重要部门的任命和使用上大胆使用陈某、杨某等青年干部,虽然他们在资历上说比较年轻,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通过几年来的锻炼,现在成为我单位的中坚力量。另外,发现、培养有着丰富经验和实践能力与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对于他们主要是安排在第一线,直接动手,亲自操作,并掌握多门技术,多工程集于一身,适应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苗圃工人李继强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高级绿化工又有国家承认的电工、焊工证书,同时还掌握锅炉安装等技术。在人才的配置上实行动态管理,动态激励,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实行“ab”角制,避免关键技术和重要工作只储存在一个人脑子里,防止因人才断档个人因素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损失。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事业单位将面临改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园林绿化行业飞速发展变化,我单位除了注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外,还注意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形成多行业,多专业,多岗位的人才继续教育。除了在苗圃营销,苗木引种上锻炼人才之外,还成立了集美园林绿化工程处对外承揽工程参与市场竞争,注意在此过程中培养人才。比如杨某、李某、肖某等职工都在今年的工程招投标施工,各种证书办理,规章学习有了大大的提高。

  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等活动,以新理论,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到外地考察学习、集中学习,有计划的开展轮岗交流、到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推动人才深造。近年来我单位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天津及我市绿化规模较大,特点突出的地方参观学习,并与其他三个区园林的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互相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另外我单位的职工积极参加自学深造自己,现有20名职工在参加大专或本科的学习,学习氛围浓厚,单位也大力支持,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一律提供方便。在干部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适当向青年职工倾斜,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放长眼光为今后单位发展储备力量,提供保障。现在我单位35岁以下担任中层干部8人,领导班子中2人是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单位领导干部一半左右,可以说是青年干部已成为单位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12

  四、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在单位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单位领导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人才的使用上注重考虑人员在知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长。比如苗圃需要苗木栽植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技术科需要技术过硬,一丝不苟的人才,绿化队工作辛苦,需要能吃苦,任劳任怨的人,机关办公室需要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人,庭院科针对全区各单位搞绿化指导工作需要有一定交往能力的人。根据这些专业科室的职能、特点,我单位安排陈某、杨某、孙某、侯某等同志分别负责各自的工作,使得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逐步完善人才引入机制

  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度和政策,今后我单位还要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打破体制和身份、地域、学历界限,吸引高技能,适用型人才。尤其是吸引单位所缺少和力量薄弱之处的人才,如园林设计施工方面和单位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得在技术水平上和管理水平上有个飞跃式的发展。尽量为引进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搭建适宜平台,并通过他们带动单位其他人才的快速提高和进步,进而形成一支技术过硬,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使我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主导性作用,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前段时间,我们通过统计摸底、走访座谈,对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现状

  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三支人才队伍总量为7813人,其中党政人才1601人,专业技术人才4710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1502人。全县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5人,获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55人,高级技能人才达到444人,比“十五”初期有了大幅增长。

  ㈡人才素质逐步提高。近几年,通过脱产学习、函授培训、与高校联合办班等方式,培养了近400名急需人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已经上升到63%。全县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分别为255人、2282人和1871人,人才结构比例更加趋于合理。

  ㈢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有了明显改善。2019年以来,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凡进必考”制度,并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人才工作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突出表现为四大矛盾:

  ㈠快速增长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全县正进入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各项事业发展急需大批量、多门类的优秀人才。但是,全县各类人才总量不到1.1万人(含农村实用人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经济腾飞所需要的7%的人才密度标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全县农业、工业战线的科技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12.4%,其中,磷化工企业中具有化工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不到50人,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无1人专业对口。在社会事业方面,2019年以来全县小学未进新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部分乡镇已达50岁;全县卫生系统实际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只有626人,并且逐年递减,第一学历本科以上仅有25人。

  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不优的矛盾。从专业结构上看,全县矿化、旅游、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而行政管理、财会、计算机类人才相对过剩。从层级结构上看,全县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鳞角,襄樊市专家顾问团保康没有1人入围;全县教育系统无特级教师,无全省名师、名校长,卫生系统无全省名医、名院长。从年龄结构上看,现有人才年龄老化、断层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全县检察官、法官队伍大多是过渡的,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仅有2人,检察官、法官队伍的平均年龄已分别达到47岁、44岁,如不尽快采取措施,今后将可能出现无人办案的局面。

  ㈢引才渠道拓宽与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人才引进的渠道逐步拓宽,但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较少又普遍超编,加上县内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对人才的吸附承载能力有限。

  ㈣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与管理体制不顺的矛盾。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既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但身份、编制、户籍等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人才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单位所有,人才的市场配置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想用的人进不来,不想用的人出不去,不少单位多年来“一潭死水”。

  上述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

  ㈠政策法规不够配套。一是《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省市出台硬性规定严格控制编制,乡镇机关内五年内只出不进,县直单位超编的一律不得新进人员,部分单位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实施公务员登记以后,省市没有出台递补登记的有关政策,部分单位自然减员空出编制,符合条件的人员也难以登记,影响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标准统一了,单位没有绩效工资可发,在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方面几乎束手无策。

  ㈡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人才的选拔表彰方面,全县拔尖人才评选表彰工作酝酿了几年都没有实施,优秀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在人才使用上,用人单位普遍缺乏真正自主权,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分配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吃大锅饭”比较普遍。

  ㈢保障服务措施不够到位。一方面,全县没有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保障制度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人才的后顾之忧依然存在。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建议

  ㈠整合资源,凝聚人才工作合力。坚持“三个统筹”,一是将人才开发与发展规划统筹。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实行人才工作经费统筹。建立政府引导投入、部门扶持投入、市场引资投入、社会参与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把人才工作与目标考核统筹。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乡科级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确保人才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㈡突出重点,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工程,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才同步进行,创新柔性引才理念,积极引进“候鸟式”人才和兼职人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从单位经费中提取人才教育培训专项费用,采取送出去学习与请进来函授、走下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提高现有人才素质。三是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退出和淘汰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创新人才使用理念,把专业技术人才用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各类人才积极创业。

  ㈢创新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议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乡土拔尖人才,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和感召力。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竞争上岗和交流轮岗制度,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不断提高人才待遇。三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住房等社会保障,着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积极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引进招聘、教育培养、人才测评、人事代理等各项服务。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建制,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承担着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市农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市人才办决定开展实地调研,采取座谈、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弄清农村最基本的人才需求,为我市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服务好人民群众。

  本次调研选取**镇。该镇地处浉河区西南部,南湾湖上游,距市中心27公里。全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3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该镇属山区,且特色产业鲜明,农村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1.机构设置

  该镇经区编办核定机构为4中心2所,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国土资源所、民政与劳动保障所。

  2.编制设置

  人员编制为行政编29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9名,机关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编制44名,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编制1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编制7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2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14名,国土资源所编制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编制4名。

  实有人员为行政人员16名,其中党政领导11名,行政空编13名;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人员35名,空编9名。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10名,空编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6名,空编1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1名,空编1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名,空编4名;国土资源所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4名。

  表一 略 **镇党政人才队伍编制情况统计

  3.人员构成情况

  党政领导11名,60年代2名,70年代5名,80年代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8名。人员年龄梯次结构搭配相对合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队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急需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1.教育系统

  (1)概况:全镇现有学校16所(中心校本部、5所联合中心小学及10所村级小学),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个,10-50名学生的小学6个。在校学生3905人,87个教学班,入学率100%。中小学在编教师共计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调研员6人,长病不能上班8人,外校借调5人,本期调出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8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6人。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高层次学历占38%以上。

  表二 略 **镇教育系统学校情况统计

  (2)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6%。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中老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高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不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

  表三 略 **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3)教师工作量情况:

  中小学在编教师共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人均周工作量15节。其中中学教师103人,28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2节;中心小学教师43人,16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6节;村小三个教学班的配5位教师,人均周工作量21节;教学点一个班一位教师,全天候上课,每周34节。

  (4)教师收入及生活情况

  本次实地调查,分别采访了中学和村小教师。中学教师明睫雅2019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任教初一两个班语文。每月工资2300元左右,每月自己租房费用130元,做饭开销600元左右,每月通讯费用60元左右,家在市内,周末回家每月往返车费80元左右。黄龙寺小学教师樊锐,2019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每月工资2100多元,学校提供住房一间,每周往返市内交通费用40元,周五下午回家车少或没车,周日下午要提前到校,变相延长了工作时间。另有20位教师家住信阳市,孩子在市内上学,每天早来晚回,每月需要交通费用近500元。

  (5)走读生的情况:

  全镇走读生共计1795人,主要是一、二、三年级学生,多数为就近入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多数学生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部分学生离校较远,最远的距离学校近6公里,每日6点就得起床赶往学校。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家长离家在街镇上租房居住(大多由其爷奶监护,只能照顾生活,不能辅导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镇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急需改进。教师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年轻教师偏少,教师学历结构中本科比例偏少,知识结构难以紧跟社会时代进步。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较重,现实生活如住房、吃饭面临诸多困难,加上回家需要长途跋涉,课余生活单调枯燥,既影响教师日常教学,也难以真正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2.医疗卫生系统

  (1)编制设置:该镇卫生院实有干部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在编在岗16人,聘用10人。卫生技术人员按学历层次分类: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7人;在编人员按职称层次分类:专业技术岗位中级2人,初级以下3人;技术工岗位高级工5人,中级工6人。另聘用人员10人,9人为专业技术人员。本院内设13个科室:内科、外科、儿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科、防保科、护理办、手术室、药房、财务科、收款室。

  卫生院核定编制数46人,实有在编在岗16人,严重缺编。实际工作中一人多岗,影响业务正常有效地开展。

  表四 略 **镇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2)年龄构成及收入:本院在职职工26人,其中30周岁以下10人,30~50周岁14人,50周岁以上2人。在职在编人员平均每月工资2019元左右,聘用人员平均每月1800元左右。单位提供职工住房,2人一间,饮食自理,生活费每月500元左右。

  (3)村卫生所情况:全镇共有24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2~4人,共有村医64人,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村卫生室人员大都为中专学历,年龄30~45周岁居多。

  可以看出,**镇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镇卫生院人员比较紧张,空编多达30人,日常工作中常务副院长都要坐门诊;其次,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月工资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培养周期长,引进、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编制,否则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本地的医疗保健水平。

  (三)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该镇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180人,人均年收入为3.98万元。

  (四)其他人才队伍情况

  **镇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177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3人,技能人才6人。

  二、**镇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该镇紧紧围绕“放大人才引领效应,打造生态魅力茶乡”这一主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生态环保茶面积的扩大,为浉河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人才工作体制

  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引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完善了《**镇创新人才投身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突出人才强镇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招商引才并举,放大特色人才效益

  咬定“茶”字不放松,坚持招商引才并举,引进、培育涉茶类人才2150人。如引进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级茶艺师李志顺研制开发出信阳茶系列的新贵——“信阳观音”,继“信阳红”之后进一步拉长了信阳茶产业链条,为茶农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帮助本土农村实用人才朱发阳创建发阳红茶厂,发展“信阳红”,提升了当地夏秋茶利用率。为全镇150名茶叶土专家申报种茶、制茶、茶叶销售管理与评茶技术员。

  (三)创新工作举措,推进各类人才培育。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乡土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人才、企业人才、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六个类别的人才信息库,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

  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工作。邀请区茶办、区农业局、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为全镇茶农开展无性系茶苗栽种、红茶加工、茶园管理等科学技术。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由市、区组织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先后有万名茶农受益。

  三、**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该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该乡的人才队伍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一)人才总量偏小。人才总数为2664人,占全镇人口6.20%,低于全市(8.52%)、全国平均水平(8.75%)。在人才总量中,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都比较匮乏,其中公共文化人才还为空白。而与群众利益最相关的教育、卫生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短缺,存在着有编无人的现象。其中镇卫生院空编30个,人员青黄不接,一人多岗,无法提高服务水平。教育系统因各村适龄入学儿童较少,4所村小学学生数不足10人,按照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5配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教5、6门课程,工作任务繁重。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乡镇党政在2019年以后除了补充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外,没有补充年轻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在2019年以后没有补充年轻人,现最年轻的人都在30岁以上。教育系统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7%。茶产业受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影响,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能手年龄也都偏大,后继乏人。二是行业地域分布不均,中心集镇人才相对比较集中,而边远村人才严重不足。教育系统内初级中学及中心小学满员,而村级小学需要聘请代理教师才能维持教学。村级小学生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不足、素质不高存在着正关联。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而农业、城镇规划建设等系统缺乏高、中级类人才。三是性别比不均衡。2019、2019年教育系统新进人员40人,其中女教师为37人,镇里其他机关单位很少,合适的未婚男性凤毛麟角,女教师的婚恋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人才整体层次不高。

  一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一般性人才较多,现代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创业创新型则廖廖无几。特别是作为“老牌”茶乡,茶产业人才层次不高,茶文化创意、茶叶科技及产品研发、茶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茶产业升级。二是急需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低、技术水平低、职称低。且大多数没有掌握现代办公技术,城建规划、企业管理、特色农业、金融财会类人才匮乏。在教育系统中,理科类教师相对紧缺。

  (四)人才容易流失。

  受编制、待遇、环境、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该镇现有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有机会就流动到城区。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8人。教育、卫生等系统人才流失更加突出。镇卫生院2019年聘用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无法入编,2019年都通过招考到了能给予编制的其他地方。在塔耳湾教学点有两个班级共25人,只有一名正式教师,聘用一名退休教师;白马山教学点6名学生,一名教师,都需要全天候工作。同时,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为每生每年220元,一年也只有几千元,无力改善工作环境,存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现有教师人心浮动。

  (五)人才增量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受“凡进必考”所限,乡镇无法及时补充新的工作人员,且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往往很快被上级机关借调或调走,加重了缺人现象。镇卫生院虽然空编较多,除聘用10人外,没有补充在编人员。教育系统由过去民办教师转正138名教师都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虽然不断补充新人,但教师队伍还是一直处于净减少状态。全镇教育系统2019年招考20人,退休16人,调走6人,实际减少2人;2019年招考20人,退休18人,调走4人,实际减少2人;2019年已调走4人,且将要退休12人,预计请产假8人,需要新补充30人以上。同时,上级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但没有分配学前教师编制,只能从小学教师调任、兼职,挤占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寄宿制学校缺少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编制和缺乏专职保安。

  (六)人才培养培训滞后。

  目前,受经费短缺影响,基层人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比较少,缺乏刚性、深层次的规模培训措施。该镇党政、事业人才80%在三年内没有得到培训;教育系统因为一人多岗,85%的专任教师没有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卫生系统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的岗位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化程度不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进、培养、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工作。根据农村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用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在优化结构、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及科学评价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服务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普及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成效,深入解读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科学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从上到下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乡镇基层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带动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育才用才的政策环境和惜才留才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和聚集效应。

  (二)创新人才引入机制,促使人才补充常态化。

  一是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人进编增、人走编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使人才引进不受单位性质、编制限制。对到乡镇工作的博士可享受副高职称经济待遇,硕士研究生、“211”重点高校本科生可享受中级职称经济待遇;对其他人才,免除试用期,给予一定的交通、食宿补贴等。二是实事求是核定编制。对农村小学,要配置学前教育编制,每校配备2名幼师。寄宿制学校按照200名学生配备工勤人员2名、生活教师2名的比例配置工勤人员编制。村小配置安保人员1名,中心校、初中学校配置专职安保人员1-2名。对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应根据农村实际按班级数配备。三是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急需专业人才。适时公开招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四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归报效家乡。

  (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试验区建设的人才多元化需求,依托项目、工程和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强化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要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委培联姻、学术交流、出外深造等方式,给广大农村人才经常“充电”,以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三是突出特色产业主题,引进、扶持各类特色产业人才,发挥特色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四)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

  一是加快乡镇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和监督管理,完善规模和功能,为用人主体和人才资源之间搭建起快速配置的桥梁。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促进人才信息共享。二是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继续开展选调生工作,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推进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工作,完善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等方式为乡镇服务。三是实施城镇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四是鼓励城镇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乡镇基层服务。五是提供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向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人才倾斜,向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减少人员流失。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对在农村一线工作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工作的人员,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确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一是深化职称改革,评定职称以业绩为主,放宽对论文论著的要求。且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对没有专业技术岗位的,特岗特聘。工作2019年以上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可以直接评定中级职称。二是建立人才周转房制度,免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按照人进房住、人走房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三是增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机会,每2年提供一次到县级以上城区机关、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的机会。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的比例,增加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种机会。四是规定市、县机关、事业单位新补充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原则上从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遴选。

  (六)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一是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二是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农村一线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奖励,以及紧缺人才的引进、资助、培训等。提高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对农村一线人才,每月发放租房补贴、交通补贴、科研津贴等适当的津贴,帮助降低生活、工作成本。

  **县某镇,土地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其中水田1914公顷,山地2080公顷,下辖3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人。该镇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三国名相蒋琬曾求学于此,镇东部有以蒋琬命名的蒋琬峰,留下了蒋琬勤学的千古佳话。境内和合村的三角塘水库底坡上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人才队伍现状

  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有252人,其中党员140人,民主党派1人,大专以上学历110人。编制数为137人,在岗人员132人。副科以上干部35人,实职副科14人,退休人员19人,停薪留职人员95人,公务员71人,职工42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3人。35岁以下的150人,占总人口的60%。

  在1995年的时候,该镇总工作人员89人,96年至99年进入了大量人员,其中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其他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招工进来的,并且文化水平都不大高。XX年至XX年县里要乡镇精减人员,该镇新来的关系不大硬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下岗或停薪留职。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xxx”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对于乡镇机关人员来说,原来的七所八站,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都上划,收回县直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干部的选拔面比过去大大缩小;乡镇一级在职人员报酬低,报考乡镇公务员的人不多。在这个镇,相当多的顶岗人员是城镇当兵转业安置下来或者是七几年乡镇招聘干部,学历不高不说,能力也有限。该镇132名在职人员中,当兵回来的达35人,招聘干部15人;因公务人员管理严格,转干不如过去容易,这样乡镇只好让一些不是公务员的人干公务员职位的事。县直一些部门近年来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乡镇缺人的现象更加严重。该镇就有3名同志在县直机关帮忙。分析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没有诱惑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把农村排斥在外。二是农村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农村不具备大城市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个人发展平台较小。三是乡镇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吸引力。

  现在的乡镇工作人员,大都有发不出工资的威胁。比如该镇早几年的电视台有7个人,其中4个年轻人各有特长,将电视台搞的红红火火,每年创收20万。镇里规定台里要完成10万的收入就发基本工资,剩下的收入镇财政与台里按五五分成,即台里应有5万元的奖金可发,但实际发下的每人不到3000元。这样,四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三四年后,年轻人全部走了,新加的人员在技术不能有大的创新,又过了2年,台里的收入大大减少。目前,这个电视台每年收入1万多元,入不敷出,只剩下3个工作人员了。

  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 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2

  一是扩大人才队伍总量。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外聘等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三是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在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以上。对XX年后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实施学历淘汰,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5%以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0%以上。要通过补充毕业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送出去培养以及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12

来源: https://www.512406.cn/articles/0j2a.html

标签: 队伍建设 对策 大力 加强 人才

专题: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义 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推荐文章: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园林事业快速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构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上一篇:    工商所在创建示范活动中的经验做法

下一篇:    在班主任汇报与交流会上的发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